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向前,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,正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赛道。上海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旗帜与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者,正以全链自主化突破与技术代际跃升,实现从“追赶者”到“并行者”的历史性跨越。
世界集成电路协会(WICA)自2023年起,从经济实力、成长动力、内生支撑、产业能级及合作发展五个维度,通过25个细分指标对全球主要城市集成电路产业进行综合评估。
WICA最新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白皮书》中,一个重大变动引发行业震动:上海首次超越美国圣何塞(硅谷),跃居全球第四位,成为首个跻身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梯队的中国大陆城市。
资料来源:WICA
一、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:全球产业格局重构
当前全球人工智能(AI)、高效能运算(HPC)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对集成电路产业要求更加严苛,促成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前沿技术的开发进度、产品的商业化落地、市场开拓以及产业链布局等方面进展加速,有效带动着相关算力、存储芯片的市场需求。面临这些挑战与压力,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迎来深刻变革。
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(十亿美元)及增速
数据来源:WICA
本次入围,中国以27个百强城市的总数首次超越美国,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最密集的国家。长三角地区以9个城市成为中国集成电路的“核中之核”,全球产业重心东移趋势明显。
2024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国家分布
数据来源:WICA
(一)上海硬实力:全产业链生态布局的强势崛起
上海登顶全球第四绝非偶然。这一里程碑背后,是上海以全产业链生态闭环为核心的硬实力突破——从设计、制造到设备材料的垂直整合。上海正以全链条创新生态和开放包容的产业环境,向全球投资者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“上海方案”。
锚定新质生产力,上海推动重点产业布局丨上海临港新片区
(二)芯片设计:上海引领全国
在设计方面,上海拥有全国最多的上市公司,上海交易模拟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和数字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共26家,数量占长三角的50%以上。从通信芯片、消费电子到汽车电子,上海设计能力覆盖全领域,并实现从成熟工艺到先进工艺的全面布局。
上海芯片设计领先全国
(三)圆晶制造:汇聚全球巨头
集成电路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,约四分之一的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在上海临港产业园的漕河泾开发区,可以说,漕河泾开发区一直被芯片企业视为团宠。
这里,先后培育了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近百家,已初步形成设计与应用紧密结合、创新氛围浓厚、成果转化高效的新兴产业高端芯片设计应用基地。其中,晶圆代工龙头企业中芯国际,持续在先进工艺、特色工艺领先全球,在成熟制程(28nm及以上)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。
中芯国际豪掷544亿扩产
漕河泾开发区更引来很多企业在漕河泾开发区生根发芽,成为业界明星企业,甚至挂牌上市。如:新涛科技(全国十大并购案)、澜起科技(纳斯达克上市、上海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)、晋恒软件(日本NTT收购)、罗克韦尔自动化研究所(外资研发中心)等。
登陆科创板的澜起科技
(四)设备材料突破“卡脖子”
上海集成电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曾被“卡脖子”,设计工具、原材料、高端设备依赖进口。现在,这种情况正在被突破。其中,中微公司的介质刻蚀机在台积电的7纳米生产线中占据了35%的市场份额,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介质蚀刻机可达到5纳米国际领先水平,证明国产设备的技术实力;上海微电子作为国内唯一光刻机整机企业,2023年成功研制28纳米光刻机。这些突破为产业链自主可控奠定基础。
中微公司ICP双反应台刻蚀机Primo Twin-Star®
二、突破软实力:产业生态与政策协同的东方模式
人才危机正削弱硅谷的持续创新能力,曾主导全球半导体创新的硅谷正面临严峻挑战。上海则借此机遇,从政策协同到人才虹吸的系统化协调,打造“产学研用”的创新一体化生态系统,与硅谷截然不同,从而实现超越硅谷的壮举。
上海集成电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驱动模式
(一)政策驱动的全产业链布局
集成电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,已形成了“一体两翼”的空间布局。其中临港新片区地理位置优越,除了汇聚中芯国际等制造环节巨头,更吸引到设计、设备、材料、封测、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,以及EDA/IP、验证平台等支撑企业,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在物理空间上的紧密联系和高效协作,形成“龙头引领、配套跟进”的良性循环生态。
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园区的企业用工需求热力图
(二)独特的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生态
作为“东方芯港”核心载体,临港产业园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锚点、以企业为主体、以平台为枢纽、以政策资本为杠杆,打造出独特的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生态。依托实验室和高校突破核心技术,企业实现工程化量产,用终端场景反馈迭代,以政策/资本全程护航。这种模式不仅加速了国产替代,更使临港成为对标硅谷的集成电路创新高地,亦在实际中得到印证。
东方新港实景图
近日举办的第九届集微半导体大会中,上海临港产业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亮相集微半导体展,全面展示了纳米园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成果。
作为东方芯港首个集成电路特色产业载体,纳米园在厂房结构、配套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,进一步贴近集成电路企业的需求,为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。
(三)人才循环机制的形成
上海建立了长远的人才机制,通过加强高校人才培养,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,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。通过“苏河芯湾”等平台联合清华、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,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。举办行业盛会吸引全球精英汇聚上海,推动技术、资本与市场的深度对接。
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
今年6月24—25日举办的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集成电路与微纳系统领域决赛,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个顶尖项目,展示了各自在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以及微纳传感器、微系统等领域的颠覆性构想和技术突破。
作为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的重要项目发现渠道,其坚持创新不问出身、英雄不论出处的原则,广泛选拔和加速培育颠覆主流技术和重塑竞争格局的战略技术,把握创新主动权、发展主动权,为集成电路与微纳系统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能。
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集成电路与微纳系统领域决赛
(四)金融“活水”精准灌溉
上海拥有全国最活跃的半导体投融资环境。投融资支持政策方面,上海创新保险、担保等金融工具,覆盖企业研发、量产全周期资金需求,也是唯一明确实施“EDA生态建设专项行动”的城市。2024年,上海半导体行业投融资事件113起,断层领先。
7月4日,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《关于强服务优环境 进一步打响“投资上海”品牌的若干举措》的通知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其中提出,要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链,对集成电路、大飞机、船舶海洋、信创产业等重点产业链实施联合体支持政策。
示意图丨图源网络
三、机遇与挑战并存:从“中国芯”到“世界芯”
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变革中,美国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出口管制,致使中国企业面临严重挑战。然而,这也为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与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,为国产化进程加速奠定了基础。
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,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:短期内将依托5000亿产业规模与AI+汽车芯片双引擎,建成全球影响力创新高地;在长期规划上,以RISC-V生态主导权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、Chiplet技术标准为支点,重塑全球创新链分工。正如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奕武所言:“需静心攻克基础材料与架构,非三五年可超越国际顶尖,但上海正以全链生态之力加速破壁。”
集成电路产业链
自主创新没有捷径,更没有退路。
在这条自主创新的长征路上,上海不仅是技术突围的“破冰船”,更是全球半导体新秩序的“定义者”。中芯国际的“去美化”产线、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突围等,正共同勾勒出新产业图景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中国芯片企业正在用“逆周期”的勇气,书写属于自己的技术主权篇章。
(来源:临方投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