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1日下午,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。为期4天的科博会成果丰硕,集中展示12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,吸引超8万人次的境内外观众参观。AI垃圾焚烧技术系统、多功能AI+爬壁机器人等超600项科技新品首发首展。
在本届科博会上,AI大模型正以破竹之势展示着AI大模型对产业格局的重构能力:600余项全球首发科技成果中,AI技术应用从传统的“+AI”(即技术附加模式)加速向“AI+”(即场景驱动模式)跃迁,这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深度变革。
一、从“+AI”到“AI+”:大模型驱动的范式革命
随着AI大模型的深入发展,AI技术与传统产业实现了更紧密的融合,并展现出了强劲的赋能作用。
(一)AI的角色重塑:从技术融合到场景驱动
在AI发展的初期阶段,传统“+AI”模式主要以技术嵌入为主。例如,企业通过AI优化生产流程、提升生产效率,本质上只是原有产业的适度优化。
随着技术的深度发展,AI本身与产业场景得到了焕新,“AI+”则更强调以AI为核心重构场景逻辑。例如,在本届科博会上,网易有道推出的AI答疑笔,通过植入DeepSeek-R1模型的深度推理引擎,将教育硬件的核心竞争力从资源堆砌,升级为“启发式交互”,其答疑过程兼具启发式教学、逻辑可视化呈现及拟人化交互特质,将为用户创造媲美真人教师的沉浸式学习体验。
网易有道推出的AI答疑笔丨图源网络
(二)精准赋能产业:垂直场景与大模型协同
在AI+赋能的产业应用中,通用大模型与垂类模型的结合成为当下的主流。通用大模型具备强大的知识泛化和语言理解与内容生成能力,可作为基础模型支持多元场景,但资源消耗高、训练成本大;垂直领域大模型更聚焦专业知识,具备更强的业务适配性,且在数据安全与合规方面更具优势,资源使用更为高效。
在科博会上,安永中国表示,在金融领域,垂类大模型或是差异化竞争的主战场,金融机构的数据质量、专业知识库的设计等均是核心壁垒,也是重要的知识产权。通过“通用模型+行业专用模型”架构,将在信贷风控、智能投研等场景中实现高适配性,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显著提升,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效果。
徐汇区“模速空间”丨图源网络
(三)技术扩散加速:开源生态与普惠化
在AI大模型的开源生态建设方面,多家科技企业在本届科博会上展示协同创新成果,公布了相关合作案例。
开源生态对AI技术普惠化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,从成本角度,企业能够以更经济、更灵活的成本投入来获取和部署AI技术;从应用场景角度,企业能聚焦应用选择以及数据与知识的挖掘,产生更多更有商业价值的AI应用。例如,上海徐汇区“模速空间”通过算力调度平台和开放数据联盟,支持初创企业低成本调用千P级算力,加速技术迭代,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。
徐汇区“模速空间”各类活动实景丨图源网络
二、上海大模型产业:从“模速”到“模塑”的生态构建
得益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率先布局和技术积累,上海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这条新赛道上加速奔跑。2024年12月发布的《关于人工智能“模塑申城”的实施方案》更是为大模型生态布局提供了指导性方向。
(一)政策引领与基础设施:打造世界级AI高地
在打造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的过程中,上海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。根据“模塑申城”实施方案,上海将强化基础底座赋能、加快关键生产力工具打造、推动重点垂直领域应用、加速创新应用生态构建,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。
“模塑申城”实施方案丨图源网络
(二)大模型生态布局:一超多强的模力高地
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,大模型产业在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、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、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已形成产业集聚。徐汇区侧重大模型企业集聚式创新,浦东新区和闵行区侧重推动智算芯片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融合发展,杨浦区侧重布局数字经济领域垂类大模型。
以徐汇区“模速空间”为例,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社区,其汇聚超百家大模型企业,3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,占全市超50%。其“上下楼即上下游”的产业链布局,实现从芯片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覆盖。
徐汇区“模速空间”丨图源网络
(三)垂直场景突破: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
在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下,经过激烈的“百模大战”,上海AI大模型创业公司初步告别同质化竞争,各自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明晰,加上互联网大厂“入局”,大模型在医疗、金融、教育、交通、智能制造等多种垂直类领域的创新将持续火热,并带动传统产业的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发展。
在医疗领域,上海英矽智能在 Pharma.AI平台的驱动下,已快速建立30多个药物研发管线,其中10个项目获得临床试验批件。在这些项目中,进展最为领先的候选药物Rentosertib(ISM001-055),研发周期仅18个月,远小于传统药物研发平均4.5年。
上海英矽智能在 Pharma.AI平台丨图源网络
在工业领域,上海羚一科技将“AI+工业”确定为企业发展方向,通过从数据到应用的一体化智能体解决方案,满足制造企业在设计、采购、制造、管理等领域的AI+业务协同需求,助力工业企业在金砖国家的港口基建、装备制造等项目。
三、上海“AI+”产业趋势的挑战
从制造业到服务业,甚至于城市治理,“AI+”正在加速重构产业格局。例如,来自上海长宁的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公司,其COFE+第5.5代全智能机器人通过云端配方库实时复刻咖啡大师的手艺,其已出口多个国家。
从“魔都”到“模都”,上海正在推动“AI+”在金融、制造、教育、医疗、文旅、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,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,共促产业生态发展。但仍需直面挑战,核心瓶颈来源于算力、数据与人才。
示意图丨图源网络
从算力成本看,训练万亿参数模型需千P级算力,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大,需要依赖公共服务平台(如上海智能算力平台);从数据合规看,医疗、金融等领域需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,上海通过网信办合规指导中心正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;从人才缺口看,AI人才是AI+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,目前,徐汇区启动“AI人才全球招募计划”,联合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。
从科博会的“AI+”场景到上海的“模塑申城”,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推动中国产业从效率优化转向价值创造。在这场革命性的产业重构中,唯有开放创新、深耕垂类、共建生态,方能抢占全球AI竞争制高点。
(来源:临方投资)